6165cc金沙总站

Global EditionASIA 中文双语Français
China

上海市杨浦区社会福利院:Z世代青年托起夕阳红

By ZHOU WENTING in Shanghai | China Daily | Updated: 2024-10-27 18:08:27

  “我们在这里像老顽童一样,很开心的呀!”这是92岁的罗爷爷在上海市杨浦区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杨福院”)过的第6个端午节。一早,他便和老伙伴们聚集在福利院花园里,和95后、00后护理员、社工、志愿者们一起,为端午古韵时装秀准备着。   87岁的安奶奶第一次化妆,她穿着橘黄色的背带裙,俏皮可爱;81岁的龚奶奶戴着兔耳朵发箍,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仿佛年轻了几十岁;罗爷爷拄着拐杖和94岁的陈爷爷同时出场,意气风发……“秀场”上,青年人与老年人欢声笑语不断,吸引不少附近的居民驻足观赏。   作为上海市中心城区最大的养老机构,杨福院入住老人598人,其中90%为失能失智者,护理工作难度大、任务重。但该院却一改大众对养老院沉闷、了无生气的认知,不仅培养出“上海市首个作为重点人才引进落户的养老护理员”等一批Z世代青年养老人才,还因系列有趣、有益的老年活动频频出圈,被网友称为“网红养老院”。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进杨福院,对话青年护理员和社工,讲述他们用青春活力托起夕阳红的苦与乐故事。   打破认知:养老护理员≠保姆   95后小伙王程来自四川省平昌县,是上海首批养老护理高级技师,也是杨福院的明星护理员。2022年,年仅26岁的他成为上海首个作为重点人才引进落户的养老护理员。   “起初以为养老护理员就是保姆,给老人喂饭喂药、端屎端尿,系统学习后才发现,这是个多专业知识的技术活儿。”王程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2015年,湖南省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高职院校,与杨浦区民政局签署人才培养协议,在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开设现代学徒制订单班,他作为首届订单班学员,毕业后便入职了杨福院。   据王程介绍,在校学习期间,老年健康照护、老年疾病与用药以及老年人日常能力康复训练等医学护理类课程占总学分的一半以上;进入杨福院实习工作后,就连喂饭、敲背等养老护理员日常工作中的“高频动作”都有着专业的细节标准。   以帮助偏瘫老人进食为例,他要将食物送至舌中心位置,待老人吞咽完成后空咽几次,再继续喂饭,进食半小时后,才能照顾老人入睡,以避免食物返流。有些老人无法自行吞咽,需要胃管进食,王程会提前推送约20毫升的温水清洗、润滑胃管,再向管内注射流食(10-13毫升/分钟)。   00后养老护理员曾慧婷是王程的直系学妹,今年是她在杨福院工作的第3年。体重不到90斤的她每天要扶抱老人几十次,有些卧床老人体重180多斤,帮他们翻身、更衣、处理排泄物等无疑是个体力活。   “不能躺在经验体系中,要结合老人需求变化,捕捉新技能点,定制个性化照护方案。”曾慧婷告诉记者,以往扶抱老人多靠养老护理员使力,极易造成腰椎扭伤。如今,青年护理员依据科学理论,让老人以功能较好一侧躯体作支撑,护理员支撑另一侧,双方同时发力,“既安全又高效,还能帮助老人训练躯体功能”。   杨福院内有一栋4层的法式建筑,名为东海楼,每一层的走廊上开满了鲜艳的月季花,远远望去颇具诗意。这里居住的老人多为失能失智者,护理等级为重度。护理员何俊荣和曾慧婷同一年进入杨福院,住在工作东海楼4层,和老人朝夕相处。   “从早上6点忙到下午6点,每天跟打仗似的。”何俊荣出生于1999年,他坦言,由于老人存在交流障碍,性格较为敏感,因此护理的难点在于获得他们的信任从而让他们自愿配合护理工作。   何俊荣读初中时,他的奶奶被确诊为直肠癌,做了造瘘口。那时,家人对护理的认知浅薄,仅限于吃喝方面的照顾,缺乏生理和心理上的压力疏解。奶奶的病情恶化迅速,没多久便离世了。   “如果有专业化的生活护理和人文关怀,奶奶的病情是不是能发展得缓慢些?病后日子是不是过得更体面些?”带着这样的想法,何俊荣报考了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在工作期间,他努力提升自己,从一线护理员晋升为护理分院主管。他表示,以前对护理员的业务考量侧重操作技能的熟练度和规范度,现在则强调照护的专业性,“要让老人的生活得更有尊严。”   据杨福院院长乔毅皓介绍,院内共有床位1056张,入住老人平均年龄91.6岁,90岁以上老人有273名。按照相关规定,护理员和老人的配比为日间1∶8、晚间1∶16,其中认知障碍专区为1∶3。他认为,随着养老行业的迅速发展,养老护理员队伍越来越年轻化,甚至成为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职业,随之而来的是公众对这一职业的认知也不断趋于科学化、专业化。   重塑理念:青年社工至关重要   “时间对我们来说一天比一天重要了,所以要热烈地活着,像太阳一样!”在一次活动后,某位老人的一句话让95后姑娘罗鑫坚定了转岗做社工的想法。   2018年,罗鑫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先是在杨福院做了6个月的养老护理员。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和院内的社工一起策划了银发课堂活动。罗鑫发现,活动中的老人一改平时沉闷的表现,变得活力满满。   “精神护理和生活护理一样重要。”很快,罗鑫主动申请调任社工岗位,将所学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知识融入创意趣味活动中,整合志愿者队伍、公益组织等资源,创新设计了一系列更符合老人精神需求的银发课堂活动,“让老人每天都有所期待。”   90后社工胡小芳毕业于江西省民政学校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从养老护理员到楼层管理岗再到工资相对较低的社工岗,在杨福院工作的10年间,胡小芳每一次的职业选择都源于对养老行业的热爱。   作为杨福院仅有的两名社工,罗鑫和胡小芳每当看着老人们像孩童一样沉浸在游戏中,职业价值感便油然而生。   如今,杨福院成立了绘画、园艺、智能手机使用、床边读报等14个兴趣社团,实现了“日日有活动,月月有主题”,老人们根据社工提前制作的活动课表,自愿选择参与。2021年,杨福院因银发课堂等特色项目获得了上海市质量金奖,成为全市唯一一个获此荣誉的养老机构。   孟奶奶是在老伴去世后住进的杨福院。起初,她对银发课堂活动并不感兴趣,也不喜欢交朋友。为了打开孟奶奶心扉,罗鑫和胡小芳主动走向她,在了解到孟奶奶年轻时曾是音乐老师后,专门为其组织了一场音乐表演活动,“后来孟奶奶成了银发课堂的常客”。   由于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许多老人无法随时和亲人视频通话。为此,罗鑫和胡小芳牵头成立了“智能手机班”,手绘手机使用指南并注册了版权。为了提升老人的认知能力,她们定期组织老人开展“五只蚂蚁搬大米”游戏,锻炼手眼脑的协调能力。   “疫情期间,社工的价值得到凸显。”杨福院副院长黄蓉燕解释说,和居家养老相对封闭的环境相比,杨福院的老人在银发课堂活动的帮助下,认知力和活力等方面都表现较好。   考虑到老人们多半时间都在杨福院,和外界接触较少,罗鑫和胡小芳把年轻人喜爱的小火车、旋转木马搬进养老院,带着爷爷奶奶们玩起了名画Cosplay、Vlog拍摄、微电影制作。2021年,杨福院平均年龄90岁的“彩虹奶奶团”出道,她们穿着潮流服饰跳着女团舞,极大的反差感获得无数网友点赞。   “这里就是他们的第二个家,我们的工作不是机械式重复劳动,而是人性化的交流。”罗鑫告诉记者,有的老人在杨福院住了30多年,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护理员和社工已经成了他们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人”。   一次,一个奶奶抱怨道“太久没有购物了,缺乏生活感”。罗鑫和胡小芳立即筹备打造了杨福院小商场,老人们可根据日常参与活动的积分进行商品兑换。还开展直播带货游戏,老人们分组扮演主播、助播、消费者,进行推销、砍价、下单等趣味交流活动。   乔毅皓表示,随着养老服务理念的升级,社会对精神疗养逐渐重视,青年社工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一个直观的体现,许多养老护理技能大赛题目中涉及社工岗位知识,“一些地区的养老行业的福利补贴不仅仅面向护理员,还包括社工人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姗姗 来源:中国青年报QWERASDZXCRQEFA

Today's Top News

Editor's picks

Most Viewed

Top
BACK TO THE TOP
English
Copyright 1995 - . All rights reserved. The content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text, photo, multimedia information, etc) published in this site belongs to China Daily Information Co (CDIC). Without written authorization from CDIC, such content shall not be republished or used in any form. Note: Browsers with 1024*768 or higher resolution are suggested for this site.
License for publishing multimedia online 0108263

Registration Number: 130349
FOLLOW US
6165cc金沙总站